close

問題:工業設計或「設計」已成為台灣的顯學,「設計」的概念在「科技管理」中的位置?設計的概念及技法如何融到科技管理的課程裡?

 

「顯學」的皇冠擺在工業設計的頭上,不知是幸或不幸?我想起廣告業界經常談論最恐怖的廣告主,莫過於「一知半解」卻又熱衷出意見、做決定的廣告主,因為毫無所知的老闆會虛心聽取專業意見,而瞭解廣告的老闆自然可判斷最佳方案並且為自己的決定負責。

 

工業設計或「設計」目前在國內企業界的位置,似乎也正在摸索定位的模糊地帶,大家隱約知道很重要,卻又不知道應該如何適切地分配資源、發揮其效用。

 

台灣近年來受到三星電子倚賴設計崛起、提升品牌形象的影響,再加上台灣企業在iF等國際設計大獎嶄露頭角等佐證,工業設計的重要性較以往大為提升,卻也出現了「過與不及」同時存在的情況。

 

強調工業設計的企業往往變成過於重視「外型」或「造型」的創新,而忽略了工業設計的本質是追求「形能並進」,產生許多「叫好不叫座」的窘境,致使企業主陷入不知是否應繼續支持的矛盾,其實,最主要的問題便在於,工業設計並非成功的唯一要件,而是應該和其他單位配合得宜,求取最佳的平衡

 

如何求取平衡呢?過去負責定義產品的人(產品經理或專案經理)並不具有「設計」的概念,現階段大家只知道「設計很重要」,但並不明確瞭解其重要性,也無法確實建立和設計師之間的共同語言,因此難以扮演溝通橋樑,致使平衡或溝通的角色無法完全發揮。

 

我認為一位專案經理若能將設計概念融入管理流程,必須具有以下能力:

1.      建立和設計師的共同語言

2.      扮演研發技術與設計師的橋樑

3.      建立設計管理流程與機制

 

試分項說明如下:

1.     建立共同語言:

        若將工業設計師的能力切割為不同部分,包括產品設計、表現技法、設計美學、符號學、使用者行為、設計心理、設計方法、人因工程、電腦輔助設計等能力,應能再進一步細分為「可替代性」「不可替代性」的能力,其中不可替代的包括表現技法、繪圖與呈現、實作等是專案經理無法替代設計師的能力,但其他例如使用者行為、設計心理等是專案經理可替代的能力,就是應該建立共同語言的地方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假設專案經理能夠瞭解工業設計師發想的步驟與流程,並理解其背後的知識基礎與架構,當工業設計師解釋其設計原因時,較能建立共同語言,也較能進入其邏輯,指出對方盲點,不至於完全隨設計師起舞,相互溝通效果較佳。

 

2.     扮演研發技術與設計師的橋樑

 

        專案經理面對設計師也應扮演技術橋樑的角色,將艱澀難懂的技術轉換為商品應用的語言,引導設計師思考可能的創新設計機會。另外,也應在智慧財產權保護上協助與輔助設計師,保護設計師的創意。

 

        舉例而言,「電力線網路」可以透過電源裝置進行數據分享,已經應用在歐洲家庭的有線網路建置上,甚至取代家庭無線網路(因為歐洲人害怕無線網路電磁波),這項技術對研發工程師並非新鮮事,但若能由專案經理和工業設計師溝通,發想其他應用的可能性,就有機會再創造應用到家庭投影機等其他延伸機會。

 

3.     建立設計管理流程與機制

 

        此項則無須多言,大家向來都認為設計師很難管理,其實設計是創意的實踐,創意雖天馬行空,卻必須透過紀律和管理落實為設計,而設計流程自然必須透過管理來確保產品的及時推出,尤其在科技業中,時間管理更是不能出差錯的事,建立一套可讓設計師配合的機制也很重要。

 

若要將設計的技法或概念融入到「科技管理」的課程中,又應該教些什麼東西?其實,「設計管理」課程在國內諸多設計相關科系均已開設,內容不外乎探討如何建立設計流程、如何落實設計想法,妥善利用管理工具來掌握設計需求、流程、成果與設計概念的一致性、按時完成、避免錯誤等等。

 

不過,在強調創意發揮的設計學門中,「設計管理」卻是一門不討喜的課程,也相對不被設計科系重視。如果「設計管理」課程融入商學院管理課程,也許能激發不同的管理效果。

 

 

綜合前述的專案經理三項能力,我認為工業設計的概念與技法在科技管理課程中,仍應以涵蓋「功能」與「造型」兩大項為重點,必須兼顧:使用者行為研究(瞭解市場與發掘使用者問題)、基礎美學素養(對造型的鑑賞力)。

 

若能在課程中融入「形能並重」的意識,才能建立和工業設計師的共同語言,不至於完全不理解設計理念、或者一面倒向設計師的華麗語言與設計,未來在實務工作中,才能在兼顧消費者需求產品開發成本等其他層面後,做出較公允的判斷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lanmei 的頭像
    alanmei

    史蘭走馬燈

    alan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